選擇外匯交易當個外匯操盤手,是有機會享受天天米其林的財富自由之路。

三年前我從外匯白痴到現在懂得外匯行情,外匯報價..等外匯知識,

真的要感恩ATMWIN99外匯交易課程的外匯教學。

讓我在外匯投資,外匯理財,外匯操作,外匯知識等獲得一輩子搶不走的賺錢技術。


ATMWIN99外匯交易課程讓你從上班【卒】蛻變成『人生勝利組』唯一途徑!

決心學習外匯交易之後,老闆不再把你當空氣!立即報名外匯操盤商機說明會。


傳密給你!點擊這裡免費報名!

2015年即將公開的極機密商機>點此訂閱最新商機!



微觀動機與宏觀行為

延伸閱讀>>>





微觀動機與宏觀行為



商品網址: http://www.books.com.tw/exep/assp.php/bookmoney/products/0010417532

商品訊息功能:

房地產討論商品訊息描述:

聯博全球高收益債券基金


2005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湯瑪斯.謝林重要著作!

諾貝爾經濟學獎評審委員會指出,獲獎的謝林和奧曼從事賽局理論的研究,有助於解決商業貿易上的矛盾衝突,甚至於戰爭糾紛。

瑞典皇家科學院則指出:「為何某些個人、組織和國家集團能夠順利推動合作,某些集團卻因彼此衝突而蒙受損失?針對這個古老的問題,湯瑪斯.謝林和羅伯特.奧曼的研究已將賽局理論或互動決策理論拱上主要分析途徑的寶座。」

早晨交通尖峰時間,高速路上湧現進城的車潮,突然間,煞車燈紛紛亮起,車輛開始減速,車流也慢了下來。原來是出城的車道發生交通事故。但是,為什麼進城的車道會出現擁塞的情形呢?因為駕駛為了看一眼對向車道的車禍狀況,都把車速放慢。如此一來,大批通勤者多花了十分鐘的開車時間,只為了那十秒鐘的ㄧ瞥。換句話說,每位駕駛為了看車禍現場花了十秒鐘,但卻因為前方駕駛的好奇心而耗掉了九分五十秒。這真是不划算的事。

《微觀動機與宏觀行為》就是在討論這類的狀況。這些狀況有的很嚴肅,有的很怪異,但全都涉及一種行為模式:一個人對他所處的環境做出反應、因應及適應的同時,卻渾然不知或不在乎,他的行為與其他人的行為結合起來後,會產生意想不到的後果。謝林教授使用大家耳熟能詳、淺顯易懂的例子來說明當集體行為不只是個體行為的單純總和時,會發生什麼狀況;為什麼社會成員經常無法察覺他們的個別決定所造成的整體結果;以及為什麼以集體現象來推斷個人意圖,是一種弔詭且根本行不通的做法。但他並沒有就此打住,而是設計了一些不算艱澀深奧但也非可以一目了然的模型,或稱之為基本分析系統,俾用以探討因為種族、性別、年齡和收入的區隔現象所行程的社會問題。

作者簡介

湯瑪斯.謝林(Thomas C. Schelling)


1921年生於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的奧克蘭,現年87歲。1951取得哈佛大學經濟學博士學位。後任教於美國哈佛大學的甘迺迪學院政治經濟系,教學長達20年,為哈佛大學政治經濟學榮譽教授。並為馬里蘭大學經濟系和公共政策學院榮譽教授。他教授的課程除經濟學理論外,還涉及外交、國家安全、核戰略及軍控等多方面。

2005年獲頒諾貝爾經濟學獎。瑞典皇家科學學院指出,謝林博士之所以獲獎,主要在於「他的賽局理論(Game Theory)增進了人類社會對衝突與合作的了解。這種互動式的決策理論,對這長久以來一直存在的問題提供了重要的解決模式。」

謝林同時也是國家科學學院、醫學學院及美國藝術與科學學院的院士,曾擔任美國經濟學會會長。他顯赫的學術及公職生涯包括:擔任白宮及總統行政處顧問、參與二次世界大戰後重建歐洲的馬歇爾計畫、任職於著名的戰略智庫及策略研究中心——蘭德公司(RAND Corporation)、國家預算局、哈佛及耶魯大學。

謝林的其他著作包括《國際經濟》(International Economics)、《衝突的策略》(The Strategy of Conflict)、《軍備與影響力》(Arms and Influence)等。1977年獲頒法蘭克塞德曼(Frank E. Seidman) 政治經濟學傑出成就獎。

2006年10月,謝林曾應邀來台演講。

譯者簡介

高一中


中正理工學院造船系畢業,美國蒙特瑞國際研究院(MISS)口筆譯專精班結業。曾任國防部翻譯官,現從事翻譯工作。已出版譯著有《美國國家飛彈防禦》、《卓越領導》、《印度--成型中的強權》、《亞太戰略關係》、《史蒂芬.史匹柏傳記》、《成長的極限》等。



商品訊息簡述:



第一章微觀動機與宏觀行為
我曾應邀向一大群聽眾演講,演講開始時間是晚上8點。我跟隨接待人員從講台後門進入大廳,站在講台側面,此時我脖子上已掛著麥克風。我看到前面十二排空無一人,心想學術聚會就是這麼一回事:8點是指8點15分。當主持人走上台,向空蕩蕩的座位點頭並開始介紹我時,我心中頗感疑惑。雖然有點不情願,我還是走向講台。

結果發現,從第13排到大廳後面牆壁之間,密密麻麻坐滿了800人。我開始演講,感覺像是隔著一條河向對岸的群眾說話。事後我問主持人,為什麼做這樣的座位安排。他說無此安排。

現場沒有座位安排,也沒有引座員。聽眾是依其偏好自行選定座位的。我們要思考的是,聽眾的偏好究竟是什麼?

可能每個人都希望所有聽眾全擠進靠後面的24排,讓最前面的12排空出來。但任何人除了自己可獨樹一幟外,對其他人要坐哪裡他是無法控制的。人們並非按照某種座次表選擇座位,而只是走在通道上掃視會場,從所見到的空位中挑選他們想要的座位。

我們能否推測人們是遵循什麼法則來選擇座位?在此應一提的是,就我所知,坐在不同排的人彼此之間並沒有任何差異。坐在靠前面或靠後面的人,不見得比較老、衣著比較光鮮或主要為同一性別。坐在最前面(第13排)的人看起來比較專心,可能他們心知肚明,即便在這樣的距離下,他們若閉上眼睛或打起瞌睡,我可是一目了然的,因此,他們的警覺心要比其他人高一些。

好奇如我者,卻忘了問主辦人有關各排滿座的順序。聽眾是依序由後往前坐滿空位?任意坐進後面的24排?或先來的人坐滿第13排,後到的人依序往後面就座?最後這種情況應不可能發生:假如最先到者選定了前面的就座界線,使得後到者剛好可坐滿界線內的座位,這也未免太巧了。須知,此一情形與人們進入一個密集地區時應該是一樣的,這種就座動能並不知道其後還有多少人會到達現場。

我們可能基於幾個原因,而對呈現這種就座模式的聽眾之行為、想法和意圖感到興趣。第一個原因是,我們不想見到這樣的結果;我們希望他們全坐在前面的24排,而不是後面的24排,或分散於整個聽眾席中。假如我們想在盡可能不進行組織或不干涉聽眾偏好的情形下改變就座模式,則必須瞭解是否可巧妙改變他們的誘因或對聽眾席的認知,使他們「自願」選擇較佳的就座模式。

做此事之前,我們應該先瞭解聽眾是否喜歡自己選擇的座位安排,以及他們這種選擇座位的方式能否證明他們一定對結果感到滿意。

令我們感興趣的第二個原因是,這個過程所含的某些因素使我們想起其他類似的情況,例如,人們依某種模式自願選擇的地點卻不具有明顯的優勢。居住地點的選擇就是一個例子。這種聽眾席內的實驗指點我們遭逢其他情況時應注意哪些因素。




微觀動機與宏觀行為

商品網址: http://www.books.com.tw/exep/assp.php/bookmoney/products/001041753216CBA2A57D199A8A
arrow
arrow

    nbb93nj51v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